斷缺的青銅小佛像,竟有80%藏家看不懂這件! 有效的古物鑑定要點 助你免於收藏爭議
這是一件東南亞形式的銅佛像,尺寸是58*29.6mm,重量35.7gram。有著典型泰緬古佛的形制,諸如:尖聳頂髻、簡易線條的底座(而非中式蓮臺)、高眼鼻的立體臉型等,都是泰緬古造像的藝術表現形式。
如果有一天在古玩市場裡,您遇到這件青銅小佛像,商家指出是來自滇緬的千年古塔,加持力十足,店裡只有一件。而當下開出的價錢也還算合理,
自己拿上手細看。初看特徵如下:皮殼滑順、銹色斑爛。頂髻的凸點磨損也錯落有致,底座左腳缺殘。而佛身袈裟、手足各有露出一部分銅胎,感覺倒也自然,沒有新仿件的賊光火亮…。恰好底座左腳的缺殘,剛好可以拿來做為殺價談判的籌碼,最後跟商家談得了一個漂亮的價格! 很開心又幫自己的藏品增添了一個美好紀錄!
是的,如果以上情節發生,很遺憾! 您購入一件仿品!
這件青銅佛像鑑定起來當然有很多流程,但是我們就簡單公布兩個造假關鍵: 1)主體並非青銅,而是以黃銅(Brass alloey,Cu+Zn)合金所改造的青銅佛像,光是這點就足以讓多數的買家跌破眼鏡了。此外,青銅銹色乃酸蝕/催發而成。2)表體顯著的深色覆蓋,疑似為入塔/出土的附著物質、或為千年的黑銹。其實是染色物、矽臘膜、黏著劑一起混和完成的障眼傑作。而且這些深色殘留物的占比還不低喔,占整體的元素比例,高達12%以上。
更重要的是,這兩種手法就是用來欺騙收藏家的『慣性和感覺』。如果真的採用青銅(銅錫鉛合金)作為仿製用料,其”新青銅”的色澤與”老青銅”的差異太大。所以許多造假者反而喜歡採用易取得的黃銅,再進行染色和酸化銹蝕,反而看起來更像老青銅的樣子。再加上一些矽蠟、膠膜的塗佈,整體而言手感非常滑順,產生了所謂的『包漿皮殼』更是掩人耳目。對於初入青銅鑑賞的藏家來說,這件的殺傷力甚是強大!
至於,許多藏家喜歡用來鑑定的『風格、型制』要點。這件是用老件直接翻模的-所以連斷掉的位置都被翻模過來了,型制風格就是一模一樣,而且好處是酸蝕不用下得太強,因為本來就已經磨損了。因此酸蝕現象更不容易被肉眼察覺。接著,底座斷裂處再用手工銼修,看起來就像是老殘件-自己再加以修整的感覺,一切都相當合理,幾乎難以從這個狀態進行判斷,甚至變成加分的鑑定要點。
所以一件古董的鑑定,若只單從某一種要點去求真或求假,都是極具風險的。因為造假者只要抓到了收藏家的『密技慣性』,針對該慣性去作假,就容易讓你一次又一次地上鉤。直到發現怎麼好像自己的東西,別人都不買單,好像哪裡怪怪的,才驚覺受騙。很多收藏家經常會形成自己的某種『私房密技』,但只要個鑑定密技被造假者抓到了,收藏家反而容易成為了文物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