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視野專欄] 工作休閒能否相輔相成?從定期校正習慣,賞析戰國S玉龍殘片工痕 The Celebrity Column of Antiques 01
作者 倪孝強 博士 國立中興大學化工博士/現任銘傳生醫工程系助理教授。多次受邀古玉鑑藏演講及發表專文於中華日報等。 ----徵稿範圍古玉器/古佛牌/古銅器,投稿信箱info@senhuang.org。來信請註明專欄投稿---- 到了一個年紀,會發現有些事情背後的道理是相輔相成的。我之前一份工作是品管(quality control),工作內容有一大部份是確效(validation)。簡單來說就是定期對系統的各個部份作驗證,確認該部份還是有效,沒“走鐘”的狀況。對一個收藏者來說,把自己對收藏的知識、理解、看法,甚至加上財力等等參數綜合起來就構成了自己的收藏系統。當自己的收藏擴充,系統調整到一個狀態時,周圍的訊息會給這系統標籤,例如“入門了”、“東西收的漂亮”、“大藏”、“眼力普普”、“資源回收”等等有正有負的標籤。以品管來說,這就是一份份的驗證報告,反應了其他人是怎麼看待這個系統的,也提供了改變的方向和機會。 在品管工作中學到的定期驗證概念,我覺得對維持眼力這點有很大的幫助。“眼力”這參數常因身體狀況、當下環境氣氛或是買賣的情況而有變動。手上保有些確認為真的標準品、館藏相關的書籍或是照片,沒事拿出來看看,都是不錯的校正方式。分享一個最近拿出來校正自己的S龍殘件,上面有老工又有新痕跡可以溫習;也分享用拗口的工程師語言表達的心得,給朋友作個參考。 真品對照圖1:故宮購玉,編號000644N000000000。故宮網頁說明為青綠色玉。玉龍形佩,琢飾排列成行的穀紋,為戰國晚期至西漢中期的作品。戰國起,自山東到安徽、湖北及湖南等地出現突然大量採用一種帶細小黑色粒狀雜質的碧綠色閃玉作為加工材料,有稱為”周青”,這玉種也是戰國時期的特色之一。 圖2:這件殘件標本完整的話,應該類似故宮的龍形珮。殘件主要可觀察S龍身體穀紋及龍爪的琢製方式。 圖3:首先透過光線觀察殘件標本的反光。拋光是玉器加工的重要工序,經過工匠細心拋光的玉器可呈現細膩均勻而不刺眼的柔光,與現代高速拋光的亮度或均勻度明顯不一樣。 圖4:近距離觀察龍爪陰刻線的琢製方式。考古資料顯示,自春秋開始已確認有砣具應用在玉器加工上,但仍然可見手持堅硬的石核以刮蹭方式進行陰刻線的修整工法。 圖5:近距離觀察穀紋的琢製方式。由穀紋的彎曲型態可以推斷出是先以砣具進行大致的輪廓刻畫,再經修磨完成穀紋。藉由整理考古資料,發現榖紋是由春秋的龍紋演變而來,持續簡化並解體。之後轉變為雲榖相雜紋、榖紋、蒲紋或乳丁紋等裝飾性強的幾何紋樣,一直流行至漢代。 圖6:標本轉彎處的切割做法。由於切割的速度慢及解玉砂顆粒的粗細不同,讓切割的表面有較鈍且有類似拋光的感覺,和現代快速工具切割形成的痕跡有明顯差異。 圖7:打洞的洞口及內部的近距離觀察。孔洞內的痕跡顯示兩面對鑽的誤差造成的台階痕;而經長期使用配戴的古玉孔洞,洞口及內部或多或少會與嶄新的洞口有所不同,這是古玉鑑識的重點。 ----徵稿範圍 古玉器/古佛牌/古銅器,投稿信箱info@senhuang.org。來信請註明專欄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