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皮殼+接刀痕+結晶的誤區,古玉藏家必看的真實案例解析 The case study was about buying ancient jades with tips.
這是一件客戶送來鑑定的玉件,型制為西周經典的人獸合體珮。此件鑑定時在科技上並沒有太多難度,但若單純用眼學判斷的話,則有非常多值得分享之處。(以下圖片及攝錄經藏家同意刊出) 如果你在市場上看見此玉珮,會怎麼抉擇呢? 以下是客戶的真實經歷轉述: 從眼學判斷來說,我認為此件帶有柔和的反射光澤,胎質似乎久經盤玩,已呈現黃栗色的熟坑現象,玉料潤中帶透,初步過關喔。我接著掏出放大鏡觀察:喔~可看見層迴式的接刀痕跡(下圖) 恩,此時心中更是放心。最後在一處捲勾紋處,發現一條細長的次生結晶(上圖圓環處),並且直接橫斷了溝槽的刀痕。換句話說,這就是次生結晶破壞了刀工,也就是說刀工先於結晶的發生。根據網路前輩的說法:『次生結晶壓過刀工,這是無法仿造的高古玉現象特徵。』好!接下來我就開始跟老闆殺價了,老闆被我殺得刀刀見骨,最後很委屈地賣給了我。 --- 以上是客戶征戰的過程。然而隨著客戶實力的日漸增長,有一天忽然覺得"哪裡怪怪的"(搔頭貌)。索性決定送至東方森煌做一個確認。如果是贗品那可是晴天霹靂,如果是真品,這下轉手可就荷包滿滿了。此件人獸合體珮,於東方森煌的檢驗下,過程是複雜的但答案是簡單明確:此件為近代贗品。主要證據有二:1)表層檢驗出硫化物殘留,此件經過酸蝕。2)同時檢測出染色劑殘留。 客戶所觀察到的"柔和的反射光澤"其實是強酸蝕+局部打拋的成果,而所謂的"次生結晶"也是酸蝕後,而將原本的礦物結晶露出的假象。至於上圖的幾處圓圈位置,則是染色劑聚集之處。至於接刀痕那更是已隨處可見的仿造手法了。 學習及判斷古玉是一件很費神的過程,因此市場上經常會流傳所謂的"訣竅"(tips):即以幾個簡易的小撇步,來進行真偽判斷。當過去技術尚弱時,通常會收到不錯的效果。但隨著仿偽技術的精進不已,收藏者不能再停留於這些訣竅之上,應當全面性地對古玉各項成因做綜合性之判斷方為正道。
模線鑑定的缺陷,以龍普托2497談起 The defect of authenticated method with mold profiles.
佛曆2497年由阿贊添所製造的龍普托(Lp Tuad by AC Tim 2497)佛牌,是泰國收藏家公認的避險第一老佛牌。據說近幾十年來,泰國的意外災害、槍擊死傷、天災人禍之中,所有的罹難者從來不曾在其屍首上發現過龍普托的佛牌,因此泰國藏家認為只要配戴了這面佛牌,由意外帶來的死神是無法勾走其魂魄的。也因為這些神奇的事跡,百年來這面佛牌,從幾毛錢的結緣贈品,一路暴漲成數萬元~甚至數十萬、上百萬元的頂級古佛牌。 然而,當我們追求這"避險至尊"的同時,也得注意別讓自己的荷包"過度曝險"了。因為這是一面超過半世紀之久的老佛牌,許多當時的製作特徵,都會隨著年代而消磨老去。特別是眾所皆知的,傳統佛牌的鑒定技術裡,有一項即是"觀察模線"。龍普托的製作用料是由高比例的藥草、有機成分組成,百年來因為熱漲冷縮、潮濕質變、甚至膨脹潰縮等現象,所有的模線根本已經消失殆盡。這樣又該如何鑒定呢? 我們曾經請教過泰國某佛牌協會的幹部類似的問題,他的回答是:"我們會再看色澤和老化現象"。然而,這回答並沒有解決根本性的問題。我們都知道同一批中藥,同一年份,一旦受潮而有所質變,其實色澤樣態肯定不會一樣的。這類的有機物質在外觀上產生的變化幅度過大,導致傳統眼學鑒定會產生很大的誤差。而這個誤差,可能會讓你的收藏品,從50萬變成50塊。 那麼這樣的鑒定困境,東方森煌會採用什麼樣的方式來解決呢? 如下圖,這件佛曆2497年的龍普托佛牌,臉部樣貌已經幾乎模糊化、邊緣的模線也已經看不清楚了。有部份的傳統鑒定機構是不敢輕易判定這件龍普托的真假。通常來說,當傳統鑒定機構遇上不確定的物件,或者不是來自合作的牌商,為了各種可能的考量,那就先判定為贗品吧。但身為收藏家或文物商家的你,願意就這樣背上一件文物冤案嗎? 事實上,這件龍普托在東方森煌的實驗室檢測下,是甚為顯著的龍普托真品老牌。首先,經過傅立葉紅外光檢測時,該物件出現明顯的有機物質反應。進一步元素分析後,有機物的佔比超過60%。這與當年紀載阿贊添製作時的用料是相當吻合的。而這些有機物質裡,又含有許多微量礦物質,包括磷(P)、鉀(K)、鈣(Ca)等元素,以及土壤所含的微量金屬元素。同時並沒有偵測到現代染劑、黏著劑、化學酸鹼殘留等。我們實驗團隊有此證據發現時,成員都是非常振奮的。我們知道未來的鑒定技術,將可以給收藏家一個明確且具有脈絡的答覆,而不是模糊的個人經驗法則。 另一方面,那偽仿的龍普托又是什麼結構呢? 所有的偽仿品,都是以"模仿外觀"為重點。因此它們經鑑測後的組成,經常是簡單的石膏+染色劑,比較進階一點的會用些許土石礦物冒充"XX聖物好料"。這樣商家就可拿起放大鏡,跟即將上勾的買家說:『看看這用料,多麼豐富啊,加持力太強了!』。所有肉眼可見的鑑定要素,都是偽放者極力仿製的要點。然而,目前為止,古老用料配方的元素組成,除了學術單位、博物館之外,東方森煌是唯一持有這些資料的私人鑑定機構。 備註(NOTE):於此請原諒我們無法完全地將鑒定細節公開,畢竟偽仿的利潤太過驚人。若是偽仿者得知精確的元素比例,有可能提高鑒定的難度。不過慶幸的是,科技至目前為止,幾乎無法同時調製精準元素比例,又能模擬出老化的外表,卻又不添加其它染劑或酸鹼物。偽仿者在科學定律下,總是會有一個石頭砸到自己的腳。
古玉術語揭秘! 故宮專家表示:「鈣化與鈣無關。」這真的嗎? Is that true about “Calcification” ?
收藏古玉領域裡向來有許多的術語,諸如:水銀沁、釘金沁、老土大紅、鈣化、火燒玉
為什麼這是一尊假的龍婆艮2460財佛? Why the amulet Luang Phor Ngern 2460 is a fake one ?
照片裡的這尊2460財佛,是真品?還是仿品?以下是幾位新舊收藏家,針對這件財佛的各種評論:A)看起來有深咬的紅斑,恩,可能是真品喔
防偽晶片鑑定卡應用於古文物鑑定之便利與必要性 It`s convenient that Anti-Counterfeit Wafer card shound be applied to authentications of antiques
目前古玩市場的鑑定證書,多以紙本、簽章外加護貝的方式為之。這類的形式已經行之有年,大致來說也沒什麼大問題。但若要促進鑑定市場的提昇,以及增進收藏者的便利與安心。那這樣的形式勢必需做一些進化與提昇。 東方森煌透過設計研發,並納入收藏者與文物商家的使用考量,推出目前最高階的鑑定卡款式。若將藏品文物送至東方森煌進行鑑定,且結果為符合真品(clearly-consisitent)。那麼該藏品將可擁有一張專屬的鑑定卡。該卡片的本體為隱藏式晶片卡,具有感應及防偽功能,未來的鑑定卡將不再需要看簽名。(事實上一般使用者也沒人能鑑識簽名)。此外,晶片卡上印有鑑定卡序號,右下角具有能連結到雲端資料庫的專屬二維碼(QRCode)。此Qrcode透過行動裝置掃描後,可以直接連到官網內的雲端鑑定資料庫,能立即顯示鑑定結果。 對於收藏家或文物流通業者來說,一張具有價值的鑑定證卡,最重要的就是交易價值、安心與便利性。具有雲端連結設計的功能,可以讓非持有的第三者可輕鬆進行查詢,令交易過程安心,自然即可提昇藏品價值與流通性。同時,與信用卡同樣大小之鑑定卡設計,易於收納,讓您不用大小公事夾纏身。只要置入皮夾裡,即可安全收納。文物交易本該如此優雅輕快。
為什麼高價古董文物更需要科學鑑定? Why do high-priced antiques need scientific identification urgently?
我們都知道房屋這類的高價交易,背後需有許多專業人士的協助,例如透過代書、透過銀行、透過保險公司等等,為的就是讓這個交易安全、順利而且無後顧之憂。畢竟相對於數百萬乃至數千萬的金額,這幾千元的成本簡直太划算了。在頂級古文物的活動裡,其實也非常值得投入這相關的週邊成本。例如博物館文物在運送時,會透過藝術品運輸公司進行專業的包裝,例如要搭配較為昂貴的無酸紙、防震箱等設備。為的就是確保文物的毫髮無傷。對於一般人收藏人士來說,高價文物交易最大的風險不是運輸,而是真偽問題。而對於販售高價文物的業者來說,最大的風險則是爭議或訴訟問題。 然而,真偽或訴訟問題,事實上都可以透過可靠的科學鑑定方式來達到相當程度的解決。特別是令文物業者頭痛的訴訟問題,通常在法庭上婆說婆有理、公說公有理,法官都會希望兩造可以提出證據。一般來說,當時給您建議的『網路藏友』、『某某老師』、『某知名收藏大師』,這時候都會因為這是官非倒霉事,而躲得遠遠的,即使被迫出庭也會把話說得婉轉,說得不關他的事。導致這些證據通常薄弱無力。訴訟也就會陷入膠著,必會耗費大量的金錢和寶貴時間。 但若您的珍貴文物已經透過科學鑑定的檢測,那麼爭訟的結果會有很大的不一樣。所謂的科學檢測,即是可以『反覆驗證』的,這與某個人老師的主觀鑑定,在法庭上的效力會有很大的不同。透過數據或資料顯示的結果,不論在那一處實驗室都會有類似的結果產生。舉例來說,若是該件具有爭議的玉器,在玉表上被偵測出有氯化氫(HCl,鹽酸)的殘留物,那麼這件物品顯然是經過現代酸蝕處理,可以判斷為近代製品。若您是購入者,透過這樣的資料證據,則可以在法庭上有力地主張該物件為贗品,則獲得賠償的機率即大增了。 反之,若您是文物業者。販售出去的物件,最惱人的就是顧客受人影響,人云亦云,最後煩惱自生,把物件拿來退貨。若是可以透過有力的鑑定機制,解決雙方的困擾。其實這樣的投資是非常划算的。讓收藏家專心的欣賞文物之美,文物商家致力於蒐羅精品古物,整個市場建立彼此的信任,人能盡其才,貨才可暢其流。
古文物市場的維他命C-鑑定與交易分流機制 Diversion system about trade & authentications in the antique market
在上一篇文章(為什麼古玩市場總體產值遠低於黃金鑽石市場)裡提到一個令古文物藏家捶心肝的現實,鑽石這物品,不管它背後的意涵或價值是不是值得令人追捧,但它就是創造了這麼龐大的國際市場。但我們不能就這樣自怨自哀,玩古玩的朋友們,一定要具有貫古通今的氣魄。我們進一步觀察,為什麼鑽石或珠寶市場,可以吸引大量資金投入? 先不談國際操盤的組織或舵手,我們就看看那20出頭的年輕人,也都有人拼命存錢想擁有一個名牌鑽飾。看一個市場活不活絡,就看年輕人有沒有人願意投入。 表面上看來,當然我們可以簡化地認為這就是珠寶之美、這就是奢侈品的魅力吸引了年輕人
為什麼古玩市場總產值遠低於黃金鑽石市場? Why is the market gross of antique far less than diamonds?
古玩市場的範圍廣大,舉凡古玉、字畫、瓷器、青銅器、佛教文物等,背後的學理及藝術價值非凡博大,不論是裝飾應用、材質珍稀、學術價值、國族歷史等各領域都是舉世公認的價值崇高,而且喜好古文物的人口其實也不少。但為什麼總體的市場份額,總是遠遠地落後於黃金或鑽石市場呢? 黃金有準貨幣的性質,背後有經濟上的穩定作用,那我們暫撇開它不論。但鑽石呢? 除了想婚的男人,求婚要用到它之外,鑽石背後的附加價值並沒有我們想像得大。事實上它的變現不易。甚至你當時在珠寶店購買的價格,若事後想換現,一般人的實際情況大多是需要認賠出讓。各位可以上網搜尋各種"鑽石變現"、"鑽石哪裡換現金"應該都可以看到一些甘苦談或抱怨文,許多年輕人存了大錢買了婚戒,隔一陣子發生經濟困難,自然想到那顆所費不貲的閃亮鑽戒,但事實比你想得更殘酷,那一顆永流傳的夢幻鑽石到了當鋪,竟成了傷心的糗事。當鋪的報價往往都只有當年的一半價錢甚至更低。儘管如此,鑽石仍然佔有全球經濟的重要市場份額。全球每一年度開採出來的鑽石總額約在110億美元,而全球鑽石飾品的市場總額約在800億美元。然而這只是鑽石飾品的金額,尚不包括鑽石產業的周邊,包括廣告、加工、鑑定、拍賣等相關行業。 反觀各位關心的古文物市場,其背後的價值(學術/裝飾/美學/歷史/古代政治/稀有材質)怎麼看都應該遠高於鑽石,但為什麼文物市場的熱絡或資金投入總是遠低於鑽石或黃金呢? 根據有公開統計的部分,全球藝術品拍賣市場的總額大約是129億美金(每年依景氣狀態略有增減浮動)。而這個金額還是包括現代藝術,也就是加上當代的藝術家字畫、雕塑創作等等。換句話說,古文物的公開拍賣市場總額還要再低更多。 這原因是為什麼呢? 主要可分為組織性原因及個人因素兩類。從大型組織來說,鑽石有大量礦產,只要炒作成功獲利非常之巨大,而且其產業分工細緻,從上游到下游周邊產值難以估計。而古文物具有稀少性及獨特性,難以大量產出複製,這對組織單位來說,較不具投入的吸引力。即使是拍賣龍頭蘇富比(Sotheby's)、佳士得(Christie`s),他們的營業額與頂尖的上市櫃公司相比也是甚為渺小的數字。 若是從個人因素來說,影響個人將資金投入古玩市場的因素就比較複雜了。除了個人偏好之外,我們長期觀察下來,認為有兩個重要因素:1)進入門檻高 2)變現不易。首先,古玩是需要花時間投入學習的,這是普遍的一道門檻。再者,它即使花時間學習,有時候也會誤入歧途。甚至一開始就把原本準備的資金給花費殆盡。許多古玩的初學者普遍有一種茫然的感覺,到底是論壇的王老闆說得對,還是電視節目的張老師才是正道,這一來一往就把新血給逼走了。第二個因素變現不易,許多玩家經過了第一關的考驗,終於弄懂了古玩真真假假之術,也收藏了不少。但想出讓收藏的時候,要嘛便宜賣給古董店,不然總是四處碰壁,要是上網刊登,不小心還會引來同行相忌,胡亂指責一通,搞得自己身心俱疲。 綜觀上述兩種個人因素,確實會造成古玩市場難以蓬勃發展,甚至可以說是一攤死水。因為新人進不來,貨也出不去,誰都無法發大財。但各位古玩先進別灰心,這不是難以解決的問題,也不是靠政府改革才能改變的現象。事實上,這是東方森煌為何投入鑑定專業的原因。但這也非一個單位能夠完成的進化變革,而是需要每一個人都願意去感受去傾聽,才能讓古文物產業變得健康,進而活化市場量能。在下一篇論壇分享裡,東方森煌會進一步提到讓古玩市場能重返榮耀的幾個關鍵因素。